第四十六章【鹽利】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十六章 【鹽利】
到了唐代,《新唐書》載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遺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然後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
“摩揭它”(magadha)為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曾一度統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至公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仍為印度強國。中國晉、唐僧人法顯、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周期。
由此可見,唐太宗不惜遠離數萬裏之遙而派人前往,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更具實際意義。
到了此時,大宋國內雖然也有自產自銷的沙糖,可成色卻還是遠遠比不過印度產的沙糖,在黃州城內的鹽茶鋪子裏,一斤舶來的胡糖能賣到差不多兩貫多錢,比起四、五十文一斤土產的紅糖貴了差不多三十倍。
所以聽黃牛兒如此一說,姚政當即就驚呆了,便一把全搶過來細細看了,發現黃牛兒拿來的粗糖雖然形狀比起胡糖來不太好看,可色度更白一些,口感也更好,震驚之下再次確認道:“牛兒,莫要誆騙舅父,這……這果真是你制得?”
“三郎怎地說話,卻不信自家人?”姚二娘喝罵一句,便上前作勢要搶道:“不信牛兒,便別吃了!”
“嘿!姐姐勿惱,俺也是驚著了!”姚政忙護著手裏的粗糖,想想幹脆一股腦的塞進了玉兒手裏,這才道:“看來牛兒說的是真,這也……太過匪夷所思了有些!”
姚二娘伸手摸了摸玉兒的頭,笑道:“三郎懂個什麽?牛兒可是跟在老神仙身邊當六年道童,學了些仙家法術有何稀奇,況且這粗糖還不算些什麽,還記得今早予與你說的事麽?”
姚政聽了卻是一臉的苦笑道:“榷場不同菜市,豈有一言而決的,不過今日還是探了探上官的口風,如今黃州一歲的賦稅也不過六十萬餘貫,真要能把榷場開起來倒也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姚二娘卻笑著遞過了一口布袋道:“你瞧著這物如何?榷場榷場,還不是先有市才有榷。”
姚政打開一看,便眉頭一皺道:“這是……青鹽?”
姚二娘笑笑的看了看兒子,便道:“再仔細瞧瞧!”
姚政只能伸手抓了一把,在夕陽下仔細看了,發現這鹽居然也潔白得讓人驚訝,比他用過的青鹽好得多了,湊近了聞聞發現有一絲淡淡的海味,再一嘗發現鹹味純正沒有絲毫的澀苦,腦中轉上一轉,便驚訝的看著姐姐母子倆道:“這……莫非也是牛兒制的?”
“不錯!”姚二娘拍拍兒子,笑道:“今日下午,五十斤官鹽制得了四十二斤這種白鹽,三郎以為如何?”
姚政聽得目瞪口呆,半響才喝道:“好!大好!”
說完了大號,姚政腦中的思緒如閃電一般轉了起來,這姐姐跟自家是一家人也就不說了,黃牛兒要去自己兒女,更是親上加親,所以這黃家的制鹽方子不就等於是姚家的?
不說今早姚二娘剛跟姚政提過榷場之事,作為黃州主薄,對於市場物價還是有所掌控。前此東南六路統一的批發鹽價,大概是每斤最低二十文,最高四十五文,鹽利全歸朝廷專榷。
如今的鹽務乃是按朝廷統一規定的“五斤為鬥”計算,黃州如今的鹽價是官鹽二百文一鬥,浪裏子從江南販來的私鹽卻只要一百文一鬥,至於上等的末鹽、井鹽和青鹽又根據品相差異上下浮動。
姚政卻知道,越州蕭山縣的錢清鹽場,此時官府購買亭戶的鹽價格極低,每斤不過四五文,致使無利可圖的亭戶多竄亡,至追捕拘系之,乃肯就役。
而且,崇寧四年時(1105年),蔡京在改變鹽法的基礎上,“又以算請鹽價輕重不等,載定六路鹽價,舊價二十錢以上皆遞增以十錢,四十五者如舊;算請東南末鹽,願折以金銀、物帛者聽其便”。
到了去歲,也就是政和元年(1111年),左司員外郎張察上奏稱:奉聖旨均定東西六路鹽價,已均定奏聞。契勘自祖宗以來,東南六路賣鹽,惟紹聖之間最為增羨,臣今來所定,比紹聖價上每斤增錢二文,至九文足,以酌中紐算,每歲以增及一百八十餘萬貫。若候轉運司會到,止是一路利害,互為異見,與臣將諸路地理遠近照應相接、州縣通行均定利害不同。伏乞以臣所定價例先次頒行,如或逐路更有增廢去處,只乞下逐路轉運司比附相近場務立價聞奏。
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但又感到不滿足,進而詔令:“東南六路鹽於張察所定價上,每斤各添錢一文。”
也即是說,左司員外郎張察這廝上奏稱如今的鹽價較宋哲宗紹聖年間已經大幅度增長了不少,可還遠遠不足,所以建議每斤再增加二至九文,這樣的話每年就可以多增收一百八十餘萬貫的鹽稅,而朝廷起初批準了他的方案,隨即又嫌還不夠,再提高一文,即每斤增加三到十文。
黃州原屬淮南路,如今改屬淮南西路,由於不是鹽產地,官鹽需要漕運逆江而上,因此這一斤要賣四十文,而浪裏子們走私來的私鹽卻是只賣二十文一斤,品相也比官鹽要好,市場自然是非常巨大。只不過國有國法,黃州城以及各縣城外的普通百姓可以買私鹽,但城內的居民卻只能拿著官府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核算出的鹽引去買官倉的官鹽。
想來事多,說來話長,也就短短一瞬,姚政腦中轉的念頭至少需要數萬字才能描述出來,不過得出的結論也是簡單,那就是糖利固然豐厚,可鹽利卻是更為巨大,有了黃牛兒的制鹽方子,只要操作得好,這姚家和黃家便發達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到了唐代,《新唐書》載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遺使至“摩揭它國”求取熬糖法,然後下詔令揚州上貢當地種植的甘蔗進行試生產,其成品的色、味均遠勝於摩揭它國,當時人們稱之為“沙糖”,又稱為“霜糖”。
“摩揭它”(magadha)為古印度時代的奴隸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曾一度統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時最為強盛,至公元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仍為印度強國。中國晉、唐僧人法顯、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產方式相對先進,它是利用火的熱能作為蒸發方式來進行生產的,因而有更快的生產周期。
由此可見,唐太宗不惜遠離數萬裏之遙而派人前往,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來說,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更具實際意義。
到了此時,大宋國內雖然也有自產自銷的沙糖,可成色卻還是遠遠比不過印度產的沙糖,在黃州城內的鹽茶鋪子裏,一斤舶來的胡糖能賣到差不多兩貫多錢,比起四、五十文一斤土產的紅糖貴了差不多三十倍。
所以聽黃牛兒如此一說,姚政當即就驚呆了,便一把全搶過來細細看了,發現黃牛兒拿來的粗糖雖然形狀比起胡糖來不太好看,可色度更白一些,口感也更好,震驚之下再次確認道:“牛兒,莫要誆騙舅父,這……這果真是你制得?”
“三郎怎地說話,卻不信自家人?”姚二娘喝罵一句,便上前作勢要搶道:“不信牛兒,便別吃了!”
“嘿!姐姐勿惱,俺也是驚著了!”姚政忙護著手裏的粗糖,想想幹脆一股腦的塞進了玉兒手裏,這才道:“看來牛兒說的是真,這也……太過匪夷所思了有些!”
姚二娘伸手摸了摸玉兒的頭,笑道:“三郎懂個什麽?牛兒可是跟在老神仙身邊當六年道童,學了些仙家法術有何稀奇,況且這粗糖還不算些什麽,還記得今早予與你說的事麽?”
姚政聽了卻是一臉的苦笑道:“榷場不同菜市,豈有一言而決的,不過今日還是探了探上官的口風,如今黃州一歲的賦稅也不過六十萬餘貫,真要能把榷場開起來倒也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姚二娘卻笑著遞過了一口布袋道:“你瞧著這物如何?榷場榷場,還不是先有市才有榷。”
姚政打開一看,便眉頭一皺道:“這是……青鹽?”
姚二娘笑笑的看了看兒子,便道:“再仔細瞧瞧!”
姚政只能伸手抓了一把,在夕陽下仔細看了,發現這鹽居然也潔白得讓人驚訝,比他用過的青鹽好得多了,湊近了聞聞發現有一絲淡淡的海味,再一嘗發現鹹味純正沒有絲毫的澀苦,腦中轉上一轉,便驚訝的看著姐姐母子倆道:“這……莫非也是牛兒制的?”
“不錯!”姚二娘拍拍兒子,笑道:“今日下午,五十斤官鹽制得了四十二斤這種白鹽,三郎以為如何?”
姚政聽得目瞪口呆,半響才喝道:“好!大好!”
說完了大號,姚政腦中的思緒如閃電一般轉了起來,這姐姐跟自家是一家人也就不說了,黃牛兒要去自己兒女,更是親上加親,所以這黃家的制鹽方子不就等於是姚家的?
不說今早姚二娘剛跟姚政提過榷場之事,作為黃州主薄,對於市場物價還是有所掌控。前此東南六路統一的批發鹽價,大概是每斤最低二十文,最高四十五文,鹽利全歸朝廷專榷。
如今的鹽務乃是按朝廷統一規定的“五斤為鬥”計算,黃州如今的鹽價是官鹽二百文一鬥,浪裏子從江南販來的私鹽卻只要一百文一鬥,至於上等的末鹽、井鹽和青鹽又根據品相差異上下浮動。
姚政卻知道,越州蕭山縣的錢清鹽場,此時官府購買亭戶的鹽價格極低,每斤不過四五文,致使無利可圖的亭戶多竄亡,至追捕拘系之,乃肯就役。
而且,崇寧四年時(1105年),蔡京在改變鹽法的基礎上,“又以算請鹽價輕重不等,載定六路鹽價,舊價二十錢以上皆遞增以十錢,四十五者如舊;算請東南末鹽,願折以金銀、物帛者聽其便”。
到了去歲,也就是政和元年(1111年),左司員外郎張察上奏稱:奉聖旨均定東西六路鹽價,已均定奏聞。契勘自祖宗以來,東南六路賣鹽,惟紹聖之間最為增羨,臣今來所定,比紹聖價上每斤增錢二文,至九文足,以酌中紐算,每歲以增及一百八十餘萬貫。若候轉運司會到,止是一路利害,互為異見,與臣將諸路地理遠近照應相接、州縣通行均定利害不同。伏乞以臣所定價例先次頒行,如或逐路更有增廢去處,只乞下逐路轉運司比附相近場務立價聞奏。
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但又感到不滿足,進而詔令:“東南六路鹽於張察所定價上,每斤各添錢一文。”
也即是說,左司員外郎張察這廝上奏稱如今的鹽價較宋哲宗紹聖年間已經大幅度增長了不少,可還遠遠不足,所以建議每斤再增加二至九文,這樣的話每年就可以多增收一百八十餘萬貫的鹽稅,而朝廷起初批準了他的方案,隨即又嫌還不夠,再提高一文,即每斤增加三到十文。
黃州原屬淮南路,如今改屬淮南西路,由於不是鹽產地,官鹽需要漕運逆江而上,因此這一斤要賣四十文,而浪裏子們走私來的私鹽卻是只賣二十文一斤,品相也比官鹽要好,市場自然是非常巨大。只不過國有國法,黃州城以及各縣城外的普通百姓可以買私鹽,但城內的居民卻只能拿著官府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核算出的鹽引去買官倉的官鹽。
想來事多,說來話長,也就短短一瞬,姚政腦中轉的念頭至少需要數萬字才能描述出來,不過得出的結論也是簡單,那就是糖利固然豐厚,可鹽利卻是更為巨大,有了黃牛兒的制鹽方子,只要操作得好,這姚家和黃家便發達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